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成果 
愚公移山精神与党的群众路线
日期:2016-02-21 12:11:48  作者:  来源:  阅读:

愚公移山精神研究会

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将《愚公移山》寓言升华为愚公移山精神,指出共产党这个“愚公”只有感动人民大众这个“上帝”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毛泽东通过愚公移山蕴含的朴素道理要求全党走群众路线,这是愚公移山精神与群众路线的首次结合。当前“四风”问题已经成为横亘在党与群众之间的无形之山,搬掉这座无形之山,需要把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作为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切入点。愚公移山精神与群众路线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二者在哲学基础、根本出发点、依靠主体、务实重干、担当意识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

哲学基础。愚公移山涵盖着古代先民们朴素的哲学思想。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认为人可以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体现了古代朴素的可知论思想。二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掘,“山不加增”而“子子孙孙无穷匮”体现了人可以发挥能动性改造环境的思想。三是对认识规律的初步探讨。愚公移山源于对当地居住者出入之迂的认知,做出决策后又动员大家共同挖山,这是源于实践又见于实践的认识生成过程。四是对群众主体地位的初步认识。愚公动员家人、感化邻里共同移山,表明其已认识到群众是移山的主体。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对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地位的尊重和因应,也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肯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认识总规律在群众工作中的应用。因此,愚公移山与群众路线有着相似的哲学基础。

根本出发点。太行、王屋二山造成的“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是每个居住者的困扰,出入顺畅是每个人的期许,走出大山创造美好生活也是众人的期盼,这从愚公提出移山建议后家人即“杂然相许”便可看出。因此,移山是众人利益所在。愚公首倡移山且做好了世代努力的准备,表明愚公是为大众谋利益而非为一己谋私利。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当前的全面深化改革、反“四风”,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就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人民实现其根本利益。正所谓“与民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民共其安者,人必拯其危”。如果打着为了群众的幌子变相谋取私利或小集团利益,就会落入“塔西佗陷阱”,失去人民的认可,党的奋斗成果就会毁于一旦。总之,无论愚公,还是党,人民利益、群众幸福,都是所有努力和付出的唯一旨归。

依靠主体。面对巍峨的二山,愚公深知仅靠个人力量不可能成功移山,于是动员和组织大家共同参与。因此,愚公“毕力平险”的“力”不是个人之力而是众人之力。“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立场。党自成立伊始就紧紧依靠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源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才有冲破道道难关的胜利;我们的改革开放靠亿万人民富有智慧的创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步步深入推进;我们的事业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参与,才有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今,全面小康社会需要全体人民共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体人民共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全体人民共建,只有凝聚中国力量,形成强大的整体合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因此,无论是愚公移山,还是党的事业的发展,都是依靠人民的思想、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情感、人民的支持的成果。

务实重干。移山成功的核心在于“干”。一是持之以恒地干,愚公子子孙孙一代接一代地干,这是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二是不怕困难地干,“指通豫南”的计划中,“叩石垦壤、箕畚”是“干”的方法,“运于渤海之尾”是“干”的途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是“干”的周期,这样艰苦的条件,人力与自然如此悬殊,在愚公看来只是若等闲。三是率先垂范地干。移山实施后,作为年且90的老人、一家之长和移山组织者,愚公并没有作壁上观,而是“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折射出务实重干的拼搏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也需要务实重干,为民需“实”靠“干”,依靠人民需“实”靠“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靠“实”和“干”。从毛泽东同志“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则必做到底”的谆谆教诲到习近平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语重心长,务实重干已渗透于党的血液,积淀为一种作风。群众路线贵在持之以恒、善做善成,走好群众路线要披荆斩棘、不怕困难,更需要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没有务实重干,愚公不可能感动上帝,群众路线也将被束之高阁。

担当意识。移山创举体现了愚公自觉担当的意识和境界。愚公作为一方长者或生活集体中的“领导”,自觉做出移山决定,并以耄耄之年身体力行,亲自叩垦。且山之高大、任务之艰巨,绝非一时一世之功,可见愚公作决定并不是从个人得失角度出发,在个人利益与大局之间,他主动选择了后者。以愚公的身份、年龄,选择乐享晚年也无可厚非,长线指挥也无不可,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忧虑众人出行之苦,奋起担当。担当源于责任,责任源于忧患。群众路线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动员“真正的铜墙铁壁”即“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参与到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大业中,而这一大业则是中国共产党面对历史使命的自觉担当。党的诞生基于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风雨飘摇的忧患,党的奋斗历程说明党始终是一个有担当的党: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无数先烈义无返顾地献出鲜血、生命,遑论得到什么私利,是对国运之忧的担当;建设和改革中,诸多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奉献心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是对民生之忧的担当。没有担当,愚公不会感动上帝;没有担当,群众路线不能落到实处。

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二者相融互通、相促互长。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可以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新的载体,突出为民,依靠人民,务实重干,勇于担当,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劲头,形成贯彻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

(本文发表于20141230日《光明日报》)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新时代仍需弘扬愚公移山精神
 下一篇:弘扬愚公移山精神 推动转型加快发展
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 版权所有©2016 地址:河南省济源市济渎大道东段
邮编:459000 电话:0391-6637788 豫ICP备2022022540号-1
技术支持:济源源点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