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成果 
当代愚公的新道路——济源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日期:2016-02-21 12:01:21  作者:  来源:  阅读:

段喜中

王屋山下的济源,是愚公的“故乡”。自2005年济源被确定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以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本市实际出发,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走出了一条富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新路。

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夯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坚持“工业强市”战略,提出“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加大对企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转型的奖补力度,对10家强势企业、10家高成长型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并采取有力措施,整合优势行业,打造新型的产业集群。目前,已经形成了钢铁、铅锌、能源、化工、建材五大支柱产业和机械制造、纳米材料等新兴产业。在推进工业经济发展中,我们始终注重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工业发展和保护耕地的关系。我们的思路是“工业出城、项目上山”,充分利用山坡地、荒地和闲置土地发展工业企业。为此,规划建设了两个工业集聚区,近5年来连续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每年整理土地1万多亩,这几年新上工业和城建项目基本上没有占用耕地。二是处理好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几年来,由于我们狠抓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不放松,全市工业产值每年增加近百亿元,但环境质量并没有随着工业总量的增加而恶化,反而逐年好转,由2003年的重度污染转变为2004年的中度污染、2005年的轻微污染,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成为全省环境质量良好城市。在此基础上,我们计划再用3年时间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为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我们坚持用市场经济的观念经营城市、按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城市、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城市,通过大投入、大建设、大改造,做优做大中心城区,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大气、秀气、灵气的特色,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30万。在中心城区近郊人口密集、产业集中的区域,确定了三个组团,目前已进入项目实施阶段。与此同时,抓好三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带动全市小城镇建设全面推进。近年来,累计实施小城镇建设项目375个,完成投资21.2亿元,全市小城镇镇区面积增加13.5平方公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万多人。2007年城镇化率达45%,2008年达到50%。立足济源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实际,我们提出“用好水资源,打造水景观,彰显水文化,谋求水经济”的发展思路,规划实施了一批水资源开发项目,着力打造“北方水城”。

抓好“三农”这一城乡发展的薄弱环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济源87%的面积是山地和丘陵,55%的人口是农民,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发展的薄弱环节也在农村。近年来,我们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点环节来抓,采取一系列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一是建立“三农”投入的长效机制。从2004年开始,逐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每年投向“三农”的资金都占市财政收入的1/3以上,累计达6亿多元。这些资金一部分用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一部分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一部分用于农村社会保障,使全市近38万农村人口享受到了政府财政的“阳光雨露”。

二是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我们立足济源实际,每年都出台指导意见和奖补政策,引导支持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畜牧业。目前,已有露地蔬菜10.5万亩,蔬菜温室和大棚7100余座;优质核桃9.57万亩,计划到2010年扩展到20万亩;烟叶4.45万亩;药材3.2万亩;规模化养殖场区9300余个,畜牧小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农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现金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55%。与此同时,我们还鼓励有条件的镇、村大力发展乡村工业,积极推进劳务输出,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硬化路,2007年又实施自然村硬化路工程。先后完成了王屋山、布袋沟、大峪东山供水工程,解决了12.1万人的饮水困难和15.2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08年底率先在全省全面实现饮水安全和村村通自来水;对地处深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的自然村实施搬迁扶贫,2004年以来投入1.3亿元,搬迁2433户、10833人,计划再用3年时间全部搬完;在所有适宜村推广使用沼气,2008年底累计建成1.6万座沼气池,2010年可全部完成;大力实施农村清洁行动,初步形成了“村收集、镇运输、市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在全市选择有代表性的60个村,按照“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的要求,扎实推进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是分类指导农村发展。从2007年开始,我们按照“点线面结合、好中差兼顾、强弱乱并重”的原则,按照好、中、差各三分之一的比例,强力实施“百村富民”工程。具体做法是:在全市选择138个行政村,由各市直单位包扶,一包三年,以实现“强村更强、弱村变强、乱村变好”的目标。从2008年开始,以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5000元、8000元、10000元为台阶,在全市526个村(居)开展“3581”创富竞赛活动,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上台阶,2008年全部消除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下的村,今年全部消除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的村。同时,强力推进“双二十”建设,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前20位的村进行重点培养,对排名后20位的村进行重点帮扶,通过培强扶弱,尽快使强村更强、弱村变强,争取培植出全省和全国的明星村。

努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我们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文件,深化户籍、财政、税收、金融体制改革,着力突破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一是实施“放权强镇”战略,在财政、人事、行政管理等方面给予各镇更大的发展自主权,促使镇域经济迅速做大做强,以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二是优化整合城乡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种资源,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辐射和延伸,着力构建城乡均衡的教育、卫生、文化服务体系。三是在巩固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积极推动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2002年率先在全省免除山区中小学生的杂费和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书费;2005年率先在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农村低保;2007年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城乡医保全覆盖,率先在全省为85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敬老补贴;2008年又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城乡养老保障全覆盖。

(本文原载《求是》2009年第1期,作者时任中共河南省济源市委书记)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以愚公移山精神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下一篇:弘扬愚公移山精神 促进济源科学发展
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 版权所有©2016 地址:河南省济源市济渎大道东段
邮编:459000 电话:0391-6637788 豫ICP备2022022540号-1
技术支持:济源源点网络